愛自己,別遺望內在的心理需求
.
文/黃素菲(陽明大學諮商中心副主任)
生活中我們常緊抱著一些規則,像是:勤能補拙、盡人事聽天命等,可能有些未經內化就照單全收的規則,驅使我們日復一日遵循不疑,但這些可能並非我們內在的真正需求。
有 些人一直到長大成人仍學不會放鬆,一到放假就有罪惡感,他所內攝(introflection)的規則是:「人要認真負責」。像很多媽媽在孩子生病的時候 會自責,因為她認為:「父母的責任就是把孩子照顧好」,這種內攝的規則,幾乎是不經思索而照單全收的規範,過多的自責與僵化的態度將導致食古不化、拘泥形 式、無法變通的困境中。因此,對自己內在已建構的常規,最好能夠覺察並經常省思,重新決定要不要繼續堅持,或是要修改,以符合當下的心理需求。
如 果個人的心理需求長期無法獲得滿足,可能會令人產生否定感,自我否認這個需求的重要性,像心中雖想金榜題名、功成名就,但無法達到心願,就跟自己說:反正 我不是讀書的料;看到別人輝煌的學歷,心中酸楚,卻表現得毫不在意,甚至發出學歷無用論,事實上內心卻是極度渴望。這種表裡不一、否定自己內在需要即是一 種「投射」(projection),也就是拋棄與否認原本的需要與渴望,逃避自己應該去面對的生命責任。
所以,通常會令我們討厭的對 象,可能就有一種我們「投射」出去的需求不滿。例如當看到性感妖嬈的女人,就忍不住吐槽,其實可能是自己想要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但又礙於道德尺度和過去 的教育,轉為批評她是「不正經的女人」、「輕浮」、「不端莊」;或是自己曾經被批評沒有女人味,在刻意打扮之後還被嘲笑,心中很受傷害,以至於永遠不相信 自己可以散發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美麗。對於那些被「丟掉「的自己(parts of self),最好的方式是邀請它回歸自我,重新去經驗、擁抱那些原本被自己所渴望的需要,讓自己更完整。
●重新發現自我,找回自尊和自信
當 你說:「我就認命吧 !」隱隱顯露出一種無奈和對自己的輕蔑,而顯現出彎腰駝背、眼神閃爍、欲言又止、有口難言的神態,不敢也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對自己不滿、缺乏自信和 自尊心低落。這種應該向外爭取卻沒有表示出來,或已表示了卻沒有得到回應的內在不滿,最後回頭轉向自己,通常就變成了自我攻擊,學理上稱為回射 (retroflection),最嚴重的回射狀態就是自殺。
在回射狀態下的人通常心情低落、沮喪甚至憂鬱,對自己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 如人。另外還有一種回射,是來自於想要獲得父母關懷卻始終落空,因而產生憤怒和憎恨,但又對於自己居然懷恨父母而感到內疚及罪惡感,覺得父母已經夠辛苦 了,不該怪他們,可是心中渴望被愛的需求一再落空,卻是個事實。這時就需要找一種安全且合適的方式,將過去無法表達的情緒再次發洩。
愛自己,就是重拾這些被遺忘的心理需求,讓那些應該「在」,卻都「不在」的心理需求,能夠在自我的探索與成長過程中,「再」重新回到人的內心世界,使人因為「不在」的「再」而更加完整融合,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第20期)
資料來自 大眾論壇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