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當正常的傻瓜 - 財務心理學
你正常嗎?也許是的。
你傻嗎?也許也是的。
「正常」的決策者往往做著「傻瓜」的決策,而他們自己還蒙在鼓裡。
你可以「少幾分正常,多幾分理性」
本書幫你揭示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熟視無睹的決策陷阱,並教你如何糾正。
意外獲得一筆獎金,就把這筆錢拿來花掉,犒賞自己→你已經中了心理帳戶的陷阱
每個人心中會自然的把錢分成很多帳戶,有意外之財的, 旅遊的、買菜用的、買屋子用。
但其實,錢就是錢,不該因為放在意外之財的帳戶裡,價值就該被貶低,被輕易花掉。
美國買維他命很便宜、百貨公司大減價,先買再說!→你已經中了交易效用偏誤的陷阱
簡單的說,就是貪小便宜,看到維他命與台灣的價 格出現差價就大買,但是卻忘了評量,這瓶維他命的實際價格對照你自己的需要,到底划不划算?
你是否真會吃這些維他命?
買了一件不適合的衣服,下次再買一個腰帶來搭配它,看能否讓它變得漂亮點→你已經陷入沉沒成本陷阱
你只把眼光放在已經付出成本的 衣服上,但是你為了這件衣服要去花更多錢補救,最後的搭配還不一定會好看,還賠上了好心情。
你不但沒有挽回已經沉沒的成本,還招致更大的浪費。
買把蔥殺價10元很爽,但是買台30,000元電視殺價10元很丟臉? →你已經陷入了比例偏誤的迷思
一把蔥20元殺到10元,你 感覺等於打了5折,但是去買台電視要求降到29,990元,折數連1折都不到,根本不夠看,但其實,兩個實際少的價格都是10塊錢。
你因為把眼睛放在折扣幅度上,常常會讓小錢花得很謹慎,大錢花得很鬆散。
我的品味與時並進,所以衣服越買越貴!→你被大腦的適應性效應給牽著走
大腦對於物質的適應性很快,當你買下漂亮衣服或是好車後,會 立刻適應,所以快樂感不會維持很久。
如果你的快樂都是來自於物質,你會很自然的想去買更好、更貴的東西,以得到刺激感。
這造成你的一生,都需要追著錢跑。
電視購物有免費7天試用期,那先買來,然後再退貨好了! →你已經陷入原賦效應陷阱
原賦效應的研究發現,人通常對擁有的東西會賦予 高價值,所以不太願意做決策失去它,也就是說,當貨物送到你家後,你再把它退還的機率是很低的。
我總是花很多時間逛街,但衣櫥總少一件衣服! →你已經陷入了選擇的弔詭
商人總會給你很多選擇,而控制欲會讓你習慣找尋最好的,但 卻忘記要尋找最適合你的。
結果,買回家的洋裝很美,但總高高掛在衣櫥裡,連吊牌都沒剪。
還不承認自己也是「正常的傻瓜」嗎? 那請你回答以下的問題:有一次你去澳門承接一個專案,經過幾個月辛苦的工作,專案終於取得成功,你也因此賺到10萬元。
這時候,澳門的朋友對你說:「你難得來一次澳門,不去賭場體驗一下,太可惜了。」他邀請你一同去葡京賭場玩二十一點,請問你會去嗎?
這題你又是怎麼回答呢?
你在澳門旅遊時,運氣特別好,在澳門的賽馬場賭博贏了10萬元。
此時你在澳門的朋友約你去附近的葡京賭場玩二十一點,請問你會去嗎?
為什麼我們對賺的錢和 撿到或贏來的錢有著不同的態度呢?
這是心理帳戶在作怪?我們會把不同的錢分別放置不同的帳戶。
所以對不同來源的金錢有著不同的態度!
此外,我們對刷卡消費都會比較闊綽,因為錢並不是直接從口袋中掏出!
別當「比例偏誤」的傻瓜
假設某天你在A商店看中一個售價200元的鬧鐘,你當時正缺一個鬧鐘,覺得這個式樣和功能都很不錯,想把它 買下來。
你正要打算付款時,一個好朋友碰巧路過商店,他得知你要買這個鬧鐘後告訴你,他剛從不遠處的B商店過來,在那裡這款完全相同的鬧鐘正在做促 銷活動,售價為120元。
你知道從A商店到B商店騎車需要10分鐘,此時你會不會掉頭去B商店購買呢?
這題你又是怎麼回答呢?
假設又有一天你在C商店看到一款心儀已久的名錶,售價為13,200元。
你正打算付款購買時,一個好朋友碰巧路過商店,他得知你要買這款手錶後告訴你,他剛從不遠處的D商店過來,在那裡有一款完全相同的名錶,售 價為13,100元。
你知道從C商店到D商店騎車也是10分鐘路程,此時你是否會跑到D商店去購買呢?
不要陷入「比例偏誤」
理性的決策者面臨這兩個問題的時候,他應當考慮的是自己是否值得為節省這些錢而付出10分鐘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覺得花費10分鐘去節省80元是值得的,那麼他就應該到另外一家商店去買鬧鐘來節省80元,更應該到另外一家商店去買手錶來節省100 元。
資料來自 摩 尼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