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要拿回人生發球權


 


 


 


你有什麼夢, 還沒有實現? 或者是, 你還有夢嗎?


文●李采洪


被夕陽染紅的淡水漁人碼頭,七月十日傍晚比往常熱鬧許多。這一天,正在進行環
島航行的「跨世紀號」帆船在淡水靠岸三天,船上,是華人世界中首位駕帆船環遊
世界的劉寧生和他的航海夥伴班賀德。停留在漁人碼頭期間,有個四十歲的中年男
子帶著太太和兩個小孩慕名而來,男子向劉寧生表達他的人生夢想:「我想去航
海!」他希望下次有機會隨著劉寧生出航。


‧傾聽心中的夢
味全前總經理王雅鈴辭職,只為投身非營利組織去年七月,味全公司總經理王雅鈴突然請辭,當時曾引起多方猜測。王雅鈴為何離開 職場?她的答案很另類:「我想回到最年輕時想做的非營利組織,以及和健康、醫療有關的事業。」過去十八年,王雅鈴在職場上算是成功,三十一歲就成為台灣寶 僑(P&G)六人決策小組成員,後來在味全公司當總經理,她的下屬平均比她年長五歲,她在味全期間,讓味全轉虧為盈,但就在此時,四十二歲的王雅鈴認為自 己必須停下來。


為了更了解自己想追求什麼,王雅鈴離開職場一年。她陸續到阿爾卑斯山、紐約附
近深山裡,追隨密宗高僧上課,透過佛學,她更了解自己,「別人或許看不出來,
但我自己知道和以前不一樣了。」最近,王雅鈴正準備再出發。


想去航海、想經營非營利組織……,很多職場上的人,心中其實都潛藏著另一個夢
想。例如,IBM軟體事業部副總經理丁瑞麟對攝影有興趣,他的夢想是當《國家
地理雜誌》的特派員;美商家樂氏公司台灣區負責人謝淑玲想要辦學校。人在接近
中年時,想要完成人生第二個夢的動機特別強烈。


今年三十七歲,在廣告圈工作十四年的黃信榮兩個月前辭掉鑴實公司創意指導工
作,準備舉家搬到台中,開一家走精品路線的腳踏車店。「為什麼要開腳踏車
店?」黃信榮回答:「只是在圓夢而已!」


從小就夢想騎單車環島的黃信榮最近一年來不但完成騎自行車環島,今年四月,還
赴日本宮古島參加十四小時內完成游泳三公里、騎腳踏車一百五十公里、跑步四十
二公里的鐵人三項運動,小時候對腳踏車的渴望,在他面對廣告工作瓶頸時,成為
心中另一個夢田。


為了圓夢,黃信榮穿起圍裙,學了一百四十個小時的修腳踏車課程。現在黃信榮最
開心的是,在他即將開幕的腳踏車店,創意可以自由發揮:「我想蓋成玻璃屋形
式。」而且,他確信自己會是最懂行銷的腳踏車店長,因為腳踏車界沒有人像他那
樣,有十四年的廣告經驗。


《人生下半場》作者鮑伯‧班德福(Bob Buford)引用心理學家唐納‧卓伊
(Donald Joy)的觀察指出:「人一過四十,就會想做一點轟轟烈烈的事、比自己
能力稍高一點的事。」


劉寧生就是在四十幾歲時,做了重大的人生轉換,結束做了近二十年的聖誕飾品貿
易生意,用僅剩下的一百多萬元買了一條帆船。畫家郭振昌也是在四十一歲時,為
了圓小時候的夢想,從秋雨印刷總經理位子退下,拾起畫筆。


‧人生不過如此?
成功之後,下一步是什麼?
創造S型人生的第二條曲線!


這樣的例子,中外皆然,美國班德福有線電視公司總裁鮑伯‧班德福,三十一歲時
接下家族事業,把小鎮上的有線電視台拓展成全國性有線電視系統,但到四十四歲
時,當他擁有成功的事業及巨大的財富,反而出現「成功恐慌」。他開始問自己:
「成功之後,下一步是什麼?」


鮑伯‧班德福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寫成《人生下半場》一書,他將人生分成上半場和
下半場:「上半場著重得到、獲取、學習及賺取。」例如:求學、工作、成家、購
屋、賺足夠的錢買人生必需品及奢侈品、擬定目標,然後朝著目標前進。大體而
言,一般人在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之間,剛好處於人生中場,即將進入人生下半
場。


班德福以球賽比喻人生:「在上半場你疲於奔命,可能站在勝方。但是遲早有一
天,你會開始捫心自問:『人生不過如此嗎?』不知何故,得分不再帶給你像過去
那樣的興奮。」


台大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間,通常可以預知,在自己的專業
領域上,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成績。一旦做到了,或是成功超乎自己的想像,反而覺
得沒什麼。「過去一直往上走的人生曲線,開始出現往下彎的弧度。」王浩威說,
此時,有自覺的人,會尋求人生意義,再創另一條人生曲線。但也有人會逃避,捨
不得有第二條線,「因為不知道是對是錯。」也有人轉而追求愛情,因此這段時
間,外遇也特別多。


知名管理學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也曾在《弔詭的年代》(The Age
of Paradox)一書中提出「S型曲線」(Sigmoid Curve)理論,他認為,人的一
生應在第一條人生曲線還沒到顛峰時,就應該開始人生的第二條曲線。


知名兒童節目主持人趙自強在三十五歲,拿出六百萬元積蓄成立「如果」兒童劇
團。


「那時很多朋友都說,怎麼可能弄得起來?但是,夢想對我的召喚是那麼明顯!」
趙自強成立劇團三年半來持續虧損,但趙自強還是把主持節目外的所有時間投入劇
團,每天長達十小時。


今年三十八歲的趙自強說:「我馬上就要四十歲了,四十歲以後,我希望自己快樂
享受工作,為小朋友們帶來幸福,而不是追逐金錢。我不是為那些人表演,而是要
做有意義的事!」


人生下半場如何才算有意義?


美國自由作家馬克‧漢瑞克斯(Mark Henricks)曾在《生活企業家》一書中,提
到一九八一年辭掉IBM工作,搬到開曼群島成立專辦潛水之旅公司的隆‧基普
(Ron Kipp)的故事。基普在IBM公司的年薪是十萬美元(約等於當今的二十萬
美元,約合新台幣七百萬元),創業頭幾年,基普的年薪只有他在IBM一個半月
的薪水。


基普的重大改變還包括:搬離克里夫蘭近郊舒適的安樂窩,睡在港邊改建倉庫內,
他不再監督白領勞工,成天除了忙著填充氣槽、當導遊,還得親自打掃。儘管如
此,基普不後悔,他說:「我喜歡這樣,你瞧,外面的船是我的,連我拖的地板也
是。」二十年後,基普還是過著這種生活,而且,他有五艘船和四十五名員工。


‧做有意義的事
彼得‧林區放棄管理全球最大基金,
寧願回家幫孩子做便當


美國華爾街知名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選擇是回歸家庭:彼
得‧林區是在家人為他慶祝四十六歲生日時,想到他父親只活了四十六歲,突感人
生來日無多,因而重新思考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隔年,也就是一九九○年,他正
式離開掌管十三年的「富達麥哲倫基金」(Fidelity Magellan Fund)。


彼得‧林區的辭職,震驚華爾街,因為他操作的麥哲倫基金資產規模達到一百四十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二百億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基金,平均年操作作績效
達三○%,但是,他放棄這一切,只為每天起床幫孩子準備便當。「我可不認識有
那個人在臨終之前還後悔在辦公室待的時間不夠多。」彼得‧林區這麼說。


彼得‧林區自述人生轉折時這麼說:「雖然我很喜歡管理一個和厄瓜多爾
(Ecuador)國內生產毛額一樣大的基金,但是我也錯過陪伴孩子的樂趣。……當
你記得兩千支股票的簡碼代號,卻記不住孩子生日時,對工作就未免陷得太深
啦!」


‧拿回發球權
游乾桂不當工作狂,
人生下半場找回簡單優閒的生活


今年四十四歲、曾是臨床心理師的作家游乾桂過去也曾經深陷工作中。他白天接臨
床心理諮商個案,晚上還到報社上班,年收入雖超過兩百萬元,但過度投入工作,
他的健康很快出問題,肝指數長期在兩百以上。


三十七歲時,游乾桂決定轉換工作方式,辭掉工作,他算過,一個月五萬元,就可
以維持家庭基本開銷和兒女學費。憑著過去的積蓄,加上演講和寫書,維持生活不
是問題。他控制每星期不接超過八場演講,其餘時間寫作、整理花園、溯溪、泡溫
泉、到海邊撿漂流木占去大部分時間。


「我拿回七、八分決定權。」游乾桂說,沒有轉換工作前,他人生決定權在上司、
老闆身上。


「三十歲是工作的人,四十歲要成為懂生活的人。」游乾桂提醒,四十歲是「意義
的年代」,這個年齡,人要反躬自省,如果沒有內省,「就會像機器一樣,只會追
求物質。」游乾桂認為,四十歲後,要為自己的工作找到意義。例如,他認為演
講,一次可以讓上百個聽講的人各取所需,比以前一對一的心理諮商更有影響力。


然而,尋找人生意義、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並不件容易的事,而且,會有迷惘
和痛苦。因此,哈佛大學特別針對四十五歲以上中年人設計「人生下半場學校」
(School for the Second Half of Life)的課程,這個為期兩星期、收費高達新
台幣五十萬元的課程,第一星期都在探索自我,因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進入人生
下半場。


‧何不就地圓夢?
劉寧生為了航海,犧牲事業與親情
但追求自我,不一定要轉換跑道


有些夢想甚至要付出代價。劉寧生如此形容航海生活的快樂:「在距離陸地幾千公
里的海面上,滿天星斗下,在船上聽音樂,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機會?」但是,他
也不諱言,航海和一般人習慣的生活完全不同,「走上這條路,必須放棄很多,包
括物質、事業、親情。」


劉寧生曾在書中說,每當聽到別人以航海家、探險家稱呼他時,他總是想起那些為
了成全他對航海熱情、讓他去實現少年理想,而被犧牲的人,其中包括他的父親劉
其偉(已逝畫家)和女兒。例如,劉其偉本來反對劉寧生駕帆船環遊世界,但後來
還是出資協助劉寧生買帆船,讓他圓夢。劉寧生想起父親,臉上仍難掩哀傷。


班德福指出:「你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才來到中場,所以別想用短短的幾小時就
解決上半場所有的問題,且為下半場擬定新策略,大部分人的中場可能需要花幾個
月到幾年的時間。」


而從成功到有意義,不一定非要轉換工作,有些人可以就地圓夢,開發自己新的人
生意義。


《靈魂企業家》作者湯姆‧柴培爾就是一個例子,他和妻子共同創業,成功創造
「緬因湯姆(Tom's of Maine)」品牌,他們以市面上第一支天然牙膏打響知名
度,但十五年後,當他有名車、豪宅、遊艇時,卻對未來感到茫然,「除了賺更多
錢還能做什麼?人生究竟有何使命?」


但是,當他對牧師訴苦並打算擔任神職,牧師卻勸他別倉卒決定,因為,擔任神職
並不能解決問題。真正讓他解惑的是牧師太太的一句話:「你怎麼知道『緬因湯
姆』不是你的神職?」也就是說,公司正是他的人生使命所在。


後來湯姆改變企業方向,在兼顧利潤和社會責任原則下,緬因湯姆公司不只是為了
賺錢,也強調要在賺錢過程中行善,「我自許我的工作不只是企業家,工作必須融
合對大眾的關切和對地球的愛。」湯姆的公司還存在,但是,他經營企業的態度改
變了,企業的價值和精神也不同了。


七月十一日才接任世界展望會會長的杜明翰,曾是台灣微軟資深副總,兩年前,他
在眾人驚嘆中離開台灣微軟,擔任基督教義工。杜明翰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要做人
生轉換,重點是心的轉變:「留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但改變對工作的態度,用對自
己負責任的心,而不是混一口飯吃的心態。」


《活出意義來》一書作者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是一個猶太籍的精
神醫學家,他在二次世界大戰被關在集中營,看盡浩劫。他如此解釋人生意義:
「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
的使命。」令人動容的是,這位僥倖存活的精神醫學家一再強調「無論處境多麼悲
慘,我們都有責任為生命找出一個意義來。」


不管你處於人生上半場、或是即將進入人生下半場。也許,現在正是靜下心來,思
考未來人生可以怎麼過的時候。


 


 


 


 


 


 


 


 


資料來自 大眾論壇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ki 的頭像
    kiki

    kiki的部落格

    k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